成果快报

陈耀华论文《互联网+教育智慧路向研究》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9-07浏览次数:674


点击查看原图

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智能技术、多维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与高速发展,正推动着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以创新为最大特征的智慧时代。智慧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到来,使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人类正站在重构教育未来的重要十字路口。建构与智慧时代匹配并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教育,关乎教育兴盛,关乎人类命运。重构未来教育的核心是站在智慧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确定互联网+教育的路向,确定并把握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一、“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智慧性地探讨互联网+教育的路向,必须首先认识“互联网+”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互联网+”是人类社会走向智慧时代并智慧化发展的助推器,其重要性可从我们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行动中得到切身感受。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由此上升为国家行动。国务院20157月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战略部署全国互联网+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号召“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1]。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两次提及“互联网+”。“互联网+”如此密集地出现在党和国家文件中以及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说明了“互联网+”在当今人类生活和社会变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关于“互联网+”的内涵,《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作了诠释[2]提出了政策层面的“互联网+”,当然,人们还要探讨学理层面的“互联网+”。

“互联网+”中“+”的意蕴丰富,它首先具有“不仅仅”的意思,即“互联网+”不仅仅指互联网,而且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交互技术、智能技术、多维技术、可穿戴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但是互联网是其中的核心,处于中枢地位;“互联网+”中“+”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颠覆”、是“变革”、是“革新”、是“革命”以及“重构”、“再生”,即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各行各业,产生各行各业的新形态。由此可将“互联网+”概括提炼为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实行革命性改造、颠覆性重构,使其升华为信息时代的新形态。

同理类推,互联网+教育是指运用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进行重构并产生教育新形态。很显然,这里产生的教育新形态,应该是与智慧时代匹配的教育形态。可是,我们现存教育更多是工业时代教育的克隆,只是对部分方面以技术为手段进行了改造,然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在教育领域似乎收效甚微,教育的变革步伐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教育的发展与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期待,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智慧教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事实上,互联网+教育与智慧教育本质一致,是一事两表,可认为“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由此也就有智慧教育的本质定义:智慧教育是高度教育信息化支持的教育新形态[3]

智慧教育近似于“互联网+教育”,大相径庭于“教育+互联网”,但“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教育+互联网”几乎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是“互联网+教育”的基础,是智慧教育的基础,而如前所论述,“互联网+教育”意为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推动教育变革。“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理念方法变革还是技术至上的问题,这是教育跨进“互联网+”这扇大门必须首先搞明白的根本问题。

通常将智慧教育的源头定位于IBM公司率先提出Smarter Planet,我国称之为“智慧地球”,IBM公司所用Smarter Planet中的Smarter并没有智慧的意思,Smarter Planet的核心是关注“物联”“联通”“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因此Smart在此译为灵性、灵动更为合适,称为智慧则是过度拔高。很显然,“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智慧,不能停留在“智能”“灵动”的层次上。

为了保护人们智慧教育研究和行动的积极性,不至于使智慧教育的幼苗夭折,但又能够使智慧教育转入真正智慧化发展轨道,将智慧教育分为1.02.0两个阶段进行诠释是明智的办法。智慧教育1.0属“术”的层面的智能化,智慧教育2.0属“术、法、道”的综合改革创新[4],智慧教育2.0是在方式、方法、模式、理论、理念的变革上做更大文章。智慧教育必须由1.0快速跃进到2.0,不能过长时间停留在误用“智慧”的1.0层次上。

二、“互联网+教育”在行动

当今,我国已经具备了在世界上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我国正处于向领跑发展的最佳机遇期。我国教育界也在进行领跑发展的积极探索,且部分探索具有“互联网+”的成分,最典型的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是教育部20147月开始推出的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实践活动。截至2015年年底,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302多万堂,全国有500多万名教师参加[5],评出2014年度的优课12194堂。2016年还计划新增2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评选年度“优课”2万堂。

开展一项活动,几近半数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参与进来,产生了大量具有相当水准的优质课例,最终形成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巅峰对决,在这过程中推动广大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其创新创意独特,极富智慧。[6]过去教师往往将自己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教学用的秘密武器,不愿意与别人分享,通过以共享经济理念设计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借助“人人面前有麦克风”的网络条件,让几百万教师竞相将开发的具有独特创新创意的优质资源贡献出来共享,这是互联网+力量的典型体现。

之所以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作为互联网+的典型案例,是因为它处处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之一,强调“用户至上”、“以人为本”。“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正是以教师发展为本,而且铺设的是推动教师成长的“金光大道”。“简约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之一,“大道至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晒课”的手段达到“优课”竞相开发之目的,减少了通常国家竞赛的许多科层的中间层次,教师可以直通国家平台,操作简便快捷。“极致思维”亦是互联网思维之一,核心是追求极致,要做就做最好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开展,做到了精准极致,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社会化思维”属于互联网思维之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化软件交流传播,充分利用社会化软件让教师在评头论足中启发提升。会高水平开发设计是本领,会高水平评价同样是本领,看到高水平评价将深受启发而提升开发设计本领。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的网络评选,参与投票的人数多达823150,总计投票数高达245.55万。“平台思维”也属于互联网思维之一,核心是跨界、整合、互利、共赢。“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很好地整合广大教师的优质资源甚至智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与共赢。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都属于互联网思维,同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这些思维运用方面都可圈可点。

“互联网+”的本质是行业的时代化改造与变革。以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尽管独具特色,多维度地体现了互联网思维,但就对教育的变革和影响而言,仍属于局部的、支流型的、小体量的,可形象地比喻为广阔无垠海面上的一叶小舟。其他行业“互联网+”极为迅速。“互联网+教育”要建构教育新形态,要由传统教育升华为智慧教育,因此要有更大的更为本质性的突破。

三、“互联网+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创新分析,从对智慧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洞察分析,用智慧教育视野透析,我国“互联网+教育”的智慧化发展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教育功能定位由适应社会提升为引领社会

“互联网+”的内核是重构、创新、颠覆,因而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互联网+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否则教育就有可能是被动的,是滞后的,是小担当的,是难大有作为的,是难以让社会、让人民满意的。对于教育,在我国有多种定位,其最高定位是国家对教育的定位: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在各行各业中,国家最先为教育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安排,我国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即教育现代化要比全国整体的现代化先行几十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靠教育。我国确立的首位的战略是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而人才靠教育培养。由此可见教育地位之高、之重要、之显赫。然而,我国教育又饱受指责和饱受诟病:“最落后的行业是教育”“最保守的领域是教育”“教育是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方面是对教育的巨大期待,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很大程度上不满意,“钱学森之问”是对教育爱恨交加的最集中反映,是教育不完全适应更未能引领社会的写照。当然,教育的问题不是中国教育独有,全世界的教育都存在重新适应和引领时代的问题,否则就不会出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两个大学辍学者在IT界呼风唤雨若干年而没有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撼动的奇特现象。

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教育层次的快速提升,信息化教育条件的极度变化,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对教育的认识早已升华,对教育的期待也相应提高,然而教育界认识滞后、行动迟缓、奋力不够、创新不足、担当较小、缺少使命感,教育的发展不如人们的预期。教育界要快速认清这种极度变化所带来的教育必须承担的巨大责任,自觉增强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由不完全适应社会到走向引领社会的巨大担当和果敢行动。

只要稍加分析教育几十年的变化,教育界就该清醒应该具有怎样的巨大担当。1954年我国招收大学生共4万名,2015年我国招收博士生远远超过5万人,即现在招收的博士生远远多于60年前的本专科生招生数之和;1977年高校招生改革的当年,我国高校在时隔十年没有大规模招生后,招收大学生27.6万人,而2015年我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就高达57万多人,即现在招收的硕士生人数是那时本专科录取人数的2倍多;20年前的1995年全国仅有1032所高校,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92.59万人,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高达近700万人。20年内本专科生的招生数提高了7倍多。很显然,我国教育原有规模小、层次低,现在规模大了、层次高了、教师队伍庞大了,就应该有与之体量、层次相匹配的大担当。

教育更应该勇于创先,在各行各业中争先率先领先。在制造大国时代,我国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远不如经济发展对国家的贡献,在未来智造大国、创新强国建设进程中,在国家的发展中,教育要取得胜于经济的贡献。中国教育人要有如此的抱负和情怀。特别是高校,要迅速将四大职能转化为学生学习、创新创造、服务社会与传承光大文化的四种能力。

()教育基本遵循由知行合一走向知行创统一

我国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600多年前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与教育理念,为世人广为接受,且数百年来教育界默认其为天经地义。是呀,在社会发展缓慢的时代,教育践行知行统一是正确的,这一理念在当时背景下无懈可击。然后,在信息时代、智慧时代,社会进入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时代,尤其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特征和主旋律的智慧时代,教育仅仅停留在知和行上,就显得远远不够了,必须将创新创造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使命,因此教育要实现“知行创统一”。

《第二机器革命》一书中,有如图1所示的一幅图,表示人类最近1万年的社会发展进程。该图表明,人类在公元1800年之前的9000多年,社会发展极为缓慢,但自从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近几十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几千年发展。然而,到了信息时代,该曲线已无法表示社会发展之神速,此时10年、8年就相当于过去上千年,人类真正步入创新时代。时代的主旋律是创新,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因此教育的知行统一观,要相应进化为“知行创统一”。

1近万年人类历史发展曲线[7]

()教育目标由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人、创新创造人

定位教育目标,必须从智慧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的高度进行。

世界创新发展的趋势已表明,以草根为中心的产品创新与生产制造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再仅仅发生在科层化管理的大型企业当中[8]。创新创造创业正由小众走向普罗大众,由精英走向草根与精英并举,这是智慧时代人人想创新创造、行创新创造的先兆。

纵观世界,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力资源,但是这些输送更多是学历意义上的,而不是“学力”和“创造力”意义上的,教育必须按照智慧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由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转变,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9]

创新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第一动力的时代,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有根本性的改变,要实现由培养知识人向培养创新创造人的时代跃迁。教育要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将成为人类的教育共识。美国新世纪联盟出版的地平线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内无论是美国的高校还是中小学[10][11],将由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知识人、能力人、智慧人、创新创造人转变。事实上,教育培养目标转向创新创造人的培养,另一个深刻的原因是机器人换人潮、软件替人潮的风起云涌。机器和软件不断“抢”人的饭碗,“逼迫”人类向更高层次进化,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充分反映了人类的创新创造不断跃向新高度。能深度学习的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以极大优势战胜九段棋手,更加要求教育转向创新创造培养的速度不断加快。

()对学习的评价由简单评价向智慧评价转变

要借助于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造就的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创造新的学习评价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新的评价形式应该是基于大数据的全程全息评价、增量性评价、进步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智力评价、自主评价。

要搭建全程全方位的学习记录平台,采集、记录学习的“大数据”,将鲜活的学习过程数据作为发展性评价的依据,教师据此给学习者进行诊断,进而给学习者学习以科学的指导。评价要着眼于多元智能的发展评价,要更加关心学生高级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要创造条件激励学习者自主评价,即将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化为自我主动进行学习评价,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控力。特别要开展彰显特色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学习者的进步与发展,弱化排名,承认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关注学习者的进步的过程;强调个性化评价,使学习者个性得到更好张扬;发挥评价对成长的未来导向,要为学生的科学成长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真正发挥“导”的作用。

()教师走向智慧化

教育要引领社会,教育基本遵循要走向知行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进行智慧型评价,等等,这些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因此要通过“教师角色重塑”和“解放教师”两大方略,实现教师队伍凤凰涅槃式改造而能够使教育引领时代。

“教师角色重塑”,是使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重塑”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协同者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重塑,重塑为创新创造的激励者、指导者、协同者、陪伴者。[12]很显然,没有这种二次重塑,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引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巨量的创新创造人的培养。特别需要说明,在许多地方,对于许多教师而言,第一次角色重塑是极不完全、极不彻底的,这更显“教师角色重塑”的迫切和艰难。

“解放教师”是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师的专业分工。一方面,将通常意义上的授课改由大师、名师利用互联网面向公众的大规模授课,以既提升大师、名师的生产力,又让更多学习者接受名师、大师的教导,从而更富有智慧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13]以此保障学习评价、学习指导、学习辅导等所有教育环节的科学化、专业化。如此的教师专业分工,可使教师从做重复的劳动中得以解脱,使“自耕农式”的教师有时间学习、研究、创新创造,进而跃迁成为名符其实的智慧时代教师。

()课程形态走向智慧性课程

课程是全世界教育创新注目中心,慕课、微课、翻转课都是课程的创新,然而智慧时代,教育创新的制高点在于智慧型课程建构。课程目标的“知行创”统一、课程内容的时代社会性、课程教学的激发拉伸性、课程形态的全维融合性、课程资源的立体生成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全息发展性,是智慧型课程智慧性所在[14]。智慧课程建构既要有宏大智慧,又要从细微处着眼使处处充满智慧,如其中的微课,要着眼于“效果”、“开放”、“多元”、“视动”、“巅峰”、“引领”、“易”“灵”、“研创”、“立体”及“评价”等十大智慧[15]

()教育服务走向公共服务新范式[16]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改革”,远程教育将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实现以下两方面创新:一是打破由单一学校或机构独立提供教育服务的模式,而代之以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走集团化教育公共服务道路[17];二是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知识权威解构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充分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形成同伴互助和草根服务草根的新模式,从而让所有人的有益知识和服务能进入教育生态体系[18]

四、结语

我国2020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实现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历史飞跃。如此重大目标的实现,都要求我国教育有根本性的改变。固守工业时代的教育,将无法适应和引领智慧时代,中国教育人要以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使命感、前所未有的大担当、立于时代的战略思维,来重构时代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中国教育引领世界教育的最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既要通过路径创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19]、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又要以智慧理念创新教育。中国教育人在世界教育之林中应该远比现在更加奋发有为,更加大有可为,互联网+是最好的契机和抓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0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2016-03-03.

[2]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6-03-03.

[3] 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38-145.

[4] 陈琳,李冰冰,李佩佩,王蔚.中国教育信息化20大庆之年新发展——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6,(2):13-20.

[5][6] 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5-19.

[7]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8] 雒亮,祝智庭.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杆[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14.

[9][14] 陈琳等. 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10]New Media Consortium.New Horizon Report:2014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DB/OL].http://cdn.nmc.org/media/2014-nmc-horizon-report-he-EN-SC.pdf,2016-03-03.

[11]New Media Consortium.2015地平线报告中文基础版发布[DB/OL].http://d.aieln.com/2015/07/28/2015-nmc-horizon-report-k12-CN.pdf,2016-03-03.

[12][13] 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 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2-18.

[15] 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16][17][18]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19] 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 2016-2020 
电话:0516-83403356 电子邮件:chenl6666@126.com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